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长夜堆的建成,是可控核聚变研究道路上的里程碑。

某种程度上,也是漫漫长夜的开始。

如果将这一世莫道的人生,浓缩成一句话,

那大概是波澜壮阔,而振奋人心的。

但如果将这句话包含的一生,重新落在人生中的每一段时间,每一天,

就不可能不是枯燥的,乃至重复的,日复一日的。

长夜堆名字提到的‘长夜’,

远不止长夜堆建设时的那七年,而是更加漫长的时间。

在这一世选定尝试突破可控核聚变的方向时后,

莫道人生中的大部分时间,都需要去思考同一个问题。

需要花费人生大部分的时间,反复对着同一个问题发起挑战。

用一生去尝试解决一个问题。

而这种情况下,这个问题还迟迟无法解决,进展缓慢,甚至始终没有进展,

特别是许多时候,都会发现一条思考的方向走进了死胡同,要不在这条死胡同开出一条新路来,要不就只能倒回去,重新再寻找一个可能的方向。

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这都会有一种很强的挫败感。

如果被一个困难的问题困住半小时,可能有些抓耳挠腮的烦恼。

如果被一个问题困住一整天,可能一整天都茶不思饭不想。

如果被一个问题困住几天,乃至十天半个月,再解开的时候,可能会有一种如释重负乃至强烈的成就感。

而如果是困住的时间是一年,是几年,十年,二十年……始终无法解决这个问题,而每天必须花费大量的时间在思考这个问题上……

对于已经度过漫长人生的莫道来说,

对于这些,都还算平静。

也很少急切,哪怕日复一日,重复着对同一个问题的思考,也就这样一天天度过下去。

只不过,即便是对莫道来说,这种情况偶尔也会让他都感受到一些痛苦。

在经历过许多次重来,每一次重来增强的记忆能力和思维能力,

莫道毋庸置疑的,算是一个普遍意义上的天才。

在学习能力,创造力,专注力方面,从莫道这一世的老师,到这一世共事的其他研究员,都感到惊叹。

在学习与研究能力方面,莫道明显远超常人。

但即便是这样,莫道依旧被可控核聚变里这个关键的湍流问题,困住了很久很久。

再搭配莫道前几世看到的,几十年后的可控核聚变的研究进程,

或许这个问题,某种程度上已经超出了人类的智力极限。

……

在长夜堆建成过后,

从27年开始,长夜堆开始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运行实验。

任由外界吵吵嚷嚷,长夜堆也没有改变最初的计划。

整个算得上是庞大的,可控核聚变研究团队,

除了分下去,诸如材料研究等相关研究小组。

整体上,整个研究团队,就重复着一件事情,

运行实验,数据分析,调整,恢复长夜堆上一次实验中受到的损伤,再进行下一次运行实验。

虽然一些相关技术始终没有进步,

但整个长夜堆也没有真得就停下什么都不干。

在漫漫长夜之中,长夜堆研究团队也始终没有停下来过。

收集更多数据,除了提供给莫道,也尝试着更多的可能。

而莫道这边,

在长夜堆的运行实验等研究工作走上正轨过后,

莫道明显将更多的精力,花在了理论研究上。

因为此刻长夜堆再想实现飞跃的进步,

已经不是设计上能够解决的问题,

而是理论上需要突破。

莫道先前选定的方向,也是理论上的问题。

而对于理论上的研究,

大多数时候,莫道都可以算得上是孤独的。

在相关领域,莫道掌握的知识,向前踏足的位置,

都明显和其他同领域研究者,出现了断层。

在这方面的研究上,很少能够找到交流者。

除了关注长夜堆乃至EASt那边的数据,偶尔和一些研究员对一些问题进行一些交流,

大多数时候,莫道都是独自思考。

而长夜堆运行实验的数据,

对于莫道整个研究和思考的作用,只能说有。

但大多数时候,只能够起一些启发的作用。

需要解决的理论上的问题,在长夜堆的运行实验数据中,是没办法找到哪怕相对直接的答案的。

而可控核聚变装置实现上,湍流问题的思考,

大多数时候,也是没有进展的。

倒是偶尔有些思考时的副产物,让莫道再陆续再发了一些理论物理方面的论文。

另外,趁着这段时间,

莫道在首都大学这边再带了几个博士生,算是为可控核聚变研究的下一代研究人员恭贡献了几个人才。

……

35年,

在长夜堆实现那一突破性成果过后,再过去八年时间。

这个时候,

明显整个世界范围内,其他多方从事可控核聚变研究的各个团队,

基本上可以说是没了动静。

而长夜堆这边,迟迟也没有公布什么新的进展。

有不少人,心态都发生了一些变化。

好像,距离可控核聚变真正商业化,也没有那么近。

偶尔,欧罗巴洲,以及阿美利加州为代表的,国外的主要可控核聚变项目有些声音,

基本也都是其表态说,距离他们可控核聚变实验q值突破一已经很近了。

……

37年,距离长夜堆建设完成已经过去十年。

整个世界范围内,就像是莫道前几世一样,

对科技发展的认知,已经相比于几十年,有了明显的差别。

对于科技的飞跃式进步,有不少人都比较悲观。

当然,这是对于更早之前出生和长大的人来说,对于这个时候才出生的人来说,他们生下来时,就是这样,也就没有什么悲观的。

……

38年,这一年,可控核聚变的研究,在整个世界范围内,倒是掀起了新一轮的浪潮。

主要原因在于,

历经了差不多十一年的时间,

阿美利加州的可控核聚变项目,q值终于突破了一。

在紧随着的同年下半年,欧罗巴洲的可控核聚变项目也宣布了同样q值突破了历史性的关卡,

甚至达到了1.18的水平。

这其实也没有什么奇怪的。

在长夜堆实现这一历史性的突破过后,再有其他的可控核聚变项目突破到这个数值,基本是必然的。

倒不如说,在加大资金投入的情况下,在这个时候才跟上来,已经是很慢了。

至此,几个可控核聚变项目的q值都突破了一。

当年,

欧罗巴洲某国的首领面对欧罗巴洲可控核聚变项目取得的成就,自信飞扬的表示,

“我们将不顾代价的实现它(可控核聚变),因为它代表着未来。”

然后,仅次年。

华国这边,

长夜堆公布了最新的进展,就让其他两方冷静了一下。

“长夜堆实现q值超过2.4。”

但这之后。

继续追赶的事情没有再发生,

可控核聚变实验中q值突飞猛进的事情,也没有发生。

而是,再是漫长的平静时间,

或者说,依旧是漫漫长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