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如果问上一世莫道八十多岁时候的人们,

那基本都不会认为,未来短时间内,可控核聚变上能够实现商业化的普及。

对于他们来说,他们就没有看到过科技发展速度快的时候。

而在另一个,格外有想象空间的领域。

太空开发上,在前几世,未来的七十年里,也走得格外缓慢。

此刻人们想象的,期待的,七十年后人类脚步遍及太阳系,生存空间出现巨大变化的事情根本没有出现。

整个世界,绝大多数的人依旧生活在地球上。

整个人类历史中,离开过地球,进入到地外空间的人类数量,

只是从数百人次这个量级,到勉勉强强一万人。

看起来好像有两个量级的跃升,但对比起地球数十亿人,这个比例还是太小太小。

人类对向地外大规模迁徙的期待,依旧遥遥无期。

人类离开地球表面的手段,依旧是火箭推动载人飞船。

在经过二十年代的铺垫过后,

整个三十年代,航天发展上,事实上进入过一个算是繁荣的阶段。

华国在三十年代初,实现了载人登月,

并且在随后的整个三十年代里,逐步在月面,建起了一个半永久的驻人科研基地。

而受到华国的刺激,

阿美利加州某国也紧随其后,在月面尝试建立了一个小型科研基地。

还有一些其他国家,也朝着月球上,陆续扔了不少东西。

在随后的四十年代里,

华国在月面的半永久基地,还陆续进行了一些升级。

最多的时候,华国在月面半永久性基地有超过五十位荷载专家,航天员,共同常驻,

并且在两波人换班的时候,短暂达成过,在月面有超过三位数的人一同在月面基地。

然后,

一切就到此为止了。

受限于化学火箭的运力和运输成本,

在月面的半永久性基地的发展,基本就到了上限。

米国那边的小型基地,甚至随着米国自己的经济情况走下坡路,规模一路萎靡,最低的时候,整个基地只有两个人。

而即便是莫道每一世重来前,

月面基地的物资,绝大部分依旧都需要从地面通过火箭运输上去。

最终,

七十年时间,人类对外太空的探索和开发,

基本就停留在,月面有一个四五十人常驻的半永久研究基地,

以及完成了火星载人登陆,并且有一个大多数时候无人的,小型半智能的研究平台的程度。

可以说,距离大多数人期待的,城市规模的迁徙,依旧是遥遥无期。

某种程度上,

这是多项重要科技发展没有突破,带来的连锁成果。

可控核聚变没有能够实现,很大程度上也是太空探索进展缓慢的重要原因。

而除此之外,

还有许多重要技术,也都是一样,即便是过去七十年,依旧没有取得突破。

在医学上,癌症的发病机理和治疗依旧没有完全破解。

在计算机方面,量子计算机依旧停留在实验室。

通信方面,量子通信依旧只能是用作一些特殊通信需求下的量子加密,普遍意义上的量子通信依旧看不到实现的希望。

在生命科学的研究领域,人类寿命的上限依旧找不到突破点。

虚拟世界的技术,依旧停留在一种尴尬的境地。

七十年的时间,整个世界的确有着不少的变化。

但都是一些细节上带来的变化。

但基本没有颠覆性的科技发展带来的巨变,带来的整个生活模式的差距。

……

在这种情况下,当时的人们持有的想法和认知,基本都是,

人类能够达到的上限,可能比以前大多数人们预想的都要低。

不少人都比较消极的认为,

人类的上限,或许就是现在这样了。

为此,

当时的人们提出了三个方向的观点。

第一种是,

“人类智力上限悖论。”

人类科技发展已经到人类普遍智力能够支撑的上限。

但是人类,又没有足够的智力去支撑,开发继续提升人类智力的科技。

这一点,算是更早之前,另一种观点的延续:即人类的知识和技术在积累,如果有一天,新一代的人类,花费一辈子的时间都无法学习完他之前该领域累积下来的技术,那自然,人类的技术就停滞不动了,都走不到边界,怎么探索边界之外的东西。

第二种观点就是,

“人类思维单一理论。”

这基本就是先前那句,某项技术存在于人类的‘背面’的话的延续。

绝大多数人类,虽然智力上和性格上有差距。

但身为人类,基本有一个属于人类共性的,对世界的基本认知框架。

这种认知框架,让人类有了属于人类的基本认知。

但也让人类的思维在一种宏观上,有一种趋同性。

缺少在种群上的差异化。

可能有一个关键的理论,就存在于人类思想的角落里,

但它在人类思维的背面,人类思维的共性,让人类永远找不到他。

就像是对于二维生物来说的第三个方向的存在。

或许,通过和另一个星球上不同于人类的文明的交流,能够让人类找到这种思维上的盲区。

但遗憾的是,人类走不出去。

如果的确如此,这显然是一种难以言喻的绝望。

第三个观点则是。

“地球缺少关键物质理论。”

地球的物质资源可以说是相当丰富,

但也不敢说,地球上有所有人类需要的物质。

或许就有一个关键的,人类进入下一个阶段的物质,地球上没有。

比如实现室温超导的材料,比如能够实现可控核聚变装置的材料,

或许在某个遥远的星球,满地都是。

但还是同样的问题,人类找不到它,

在现阶段,人类也离不开地球太远。

不离开地球,就没办法发展更高的科技,

同时,不发展更高的科技,就不能离开地球。

这也是种悖论。

这三个方向的观点,

其实都体现了出当时人们对科技发展的一种悲观。

为此,

当时还有两句较为着名的话。

一句是,

“在宇宙幽暗的海洋中,可能随时都有浪花溅起。”

“浪花高高的溅起,然后转瞬就又再落下。消失的无影无踪。”

“我们也是其中一朵。我们以前,或许总是乐观的认为,我们人类是特殊的。”

“但事实上可能证明,我们可能并没有那么特殊。”

另外句是,

“我们发展的科学是研究世界的规律,但不是每一条规律都对现阶段的我们现阶段的科技有作用。”

“我们不可能指望,世界像我们预想的那样,让科技的发展像是一条阶梯,可以一层层从低处往上爬。哪有那么正好的事情。”

“科学或许可以无止境的进步,科技就永远停在现在这种状态,也不是没有可能。”

“科技的发展或许不是一条均匀的阶梯,而是每一步都是孤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