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老周听说她还要搞一个大型的建材市场,心都不由的跟着突突的跳。

心动,疯狂心动,心痛,也疯狂心痛,感觉刚收上来的各种税收,还没在地方的财政库里捂热呢,就要被花出去了。

“建材的话,我们隔壁的鞍市就有,我们可以去跟他们谈谈合作……”

以前这些国营大厂里的钢材是根本不需要自己出去跑业务的,都是需要的单位拿着批条来取货,碰到态度不好的,还要被翻白眼。

如今,他们依然不需要去跑业务,因为他们的钢材是紧俏货,供不应求。

但再供不应求,如今的卖方市场也正在慢慢的往买方市场转型。

“除了这些钢材,我们可能还要多去几个地方,多跟一些大型国企合作,我们c市靠近长江,如今走水路还是比走陆路要有优势的,我们就借助这些优势,将大部分建筑所需要到的材料都集中在我们这个市场里……”

“我们不需要全部人都来我们这个建材市场选购建材,但只要将我们c市的建筑市场的建材全部拿下,也是一笔非常可怕的数字了,说一句夸张的,能带动我们整个c市的经济往上跃一层,或许也能改变c市在全省的布局。”

可不要小看了一个建材市场的重要性。

未来的几十年,不管是房地产还是后期的装潢,都是非常暴利的行业。

建材市场也不需要一口吃成一个胖子,只要先谈下一些大的建材商,其他的就会慢慢靠拢过来的。

不过这还只是她现在的一个粗略的想法,具体的还是要先等小商品市场弄起来。

一口是吃不成一个胖子的。

老周没意见。

“这个地皮的事你不用担心,我找人去跟他们谈。”

向暖点头。

“对了,这个小商品市场,我不打算再像人民路那样搞的兴师动众了,这次我们会放出一些风声去的,感兴趣的人先来认领,然后交少部分押金,可以先利用这一部分的钱来启动,这样地方财政的压力就会减小一些。”

向暖也是没办法才用这个法子的,这就跟那些无良地产商似的,这边才跟政府贷款买了一块地,然后找人设计了一下后就开始打广告,吸引买房的人先来交百分之三十的房贷,地产商再拿着这百分之三十的钱,去购买材料去建造房子。

站在她以前老百姓的角度来看,地产商确实无良不要脸了。

但现在换个角度想法就不一样了。

她想做事,但地方财政确实不富裕,那就只能用这样的办法了。

但她能保证,给这些先交钱的人足够的福利,保证他们这个钱花的是值得的就行。

老周一听眼睛就亮了。

“好好好,你先计划着。”

向暖赶紧给老周降温:“我刚才说的只是一个想法,能不能行还得两说,钱还是要准备着的。”

老周点头,这个是自然。

钱肯定是要给,但只要能缓一缓也是好的。

这老大也不是那么好当的。

跟老周初步沟通完了后,向暖在家又休息了一天,赶上礼拜一,这才正式去计委会上班了。

说计委会大家可能都不熟悉,其实就是发改委的前身。

全名叫国家计划委员会,成立于1952年,其职责就是进行总量平衡,指导总体经济体制改革的宏观调控部门。

说白点,就是管全市经济的。

老周将学成归来的向暖放在这个位置上,可见对她的信任。

当然了,这份信任也是向暖凭本事挣来的。

入职第一天,向暖再次遇到了老熟人,当初在县农资社跟她干过一段时间的张军和王焕兵。

这两人在向暖发言结束的时候,使劲儿鼓掌。

张军是退伍军人,王焕兵是工农兵大学毕业的,这些年这两人也没在县里白混。

凭着跟向暖那大半年学习到的经验以及一些为人处世的原则,两人在她离开后,在赵聪的带领下,也把农资社搞的风生水起。

但前年,农资社莫名其妙的就被解散了,一些业务都分配到了各个单位。

赵聪有关系,跟着向暖的时候也算是做了不少的政绩的,目前是含山县的副县长了。

张军跟王焕兵,他们不太喜欢那种削尖了脑袋钻营的氛围,也觉得留在县里前途不大,各自找关系往市里调。

他们的资历也够了。

本以为可能要失望,结果没想到还真就顺利调到了市里,还同时被安排到了计委会。

两人在看到向暖之前,都觉得是自己凭本事被上单位看上的,但在看到向暖之后,两人都知道,这是沾了曾经老领导的光了。

这点两人没猜错,老周要向暖回来给自己挑大梁的时候就在给她物色合适的手下。

这可是重中之重,她也需要能干且衷心于她的手下。

这点从已经可以在一些部门当中层领导的女婿都被他继续送去给向暖当秘书就能看出一二了。

要不是周爱华现在有了孩子,中心要往家庭这边偏移,老周也还想把女儿安排过去呢。

在挑选的其他人的时候,张军跟王焕兵的资料就被老周看到了。

看到两人之前就在先农资社干过的时候,果断的让人将这两人调了过来。

因为有张尧发在,向暖的入职还算热闹。

小林子带着她来到新办公室后简单介绍了下单位目前的近况。

计委会跟之前的工商局可不一样,这里的人一个个资格可老了 ,想要推行一些新政策跟新概念新想法,都比之前在工商局的时候要难的多。

毕竟到目前为止,有些地方都还是计划经济时代,每年都由他们来规划,各大国企生产多少东西也都是根据计委会制定的计划来的。

某样东西要是不够用了,那不好意思,熬熬吧,明年安排企业多生产一些。

要是第二年又生产多了,那不好意思,各大单位平均一下,买回去给员工当福利吧。

所以有些单位明明效益看着不错,但年年亏损,跟这个计划也是有关系的。

不过那时候大家都是吃国家饭的,反正不管是亏损还是盈利,跟个人都没有太大的关系。

于是,亏损的就越亏损,这也是为什么到了九十年代初期,很多国企都因为亏损原因被贱卖给了私营企业或者外企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