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乐文小说 > 其他类型 > 爱在桃花灿烂时 > 第111章 房租涨价错手不及 严杨谈论沁济风俗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11章 房租涨价错手不及 严杨谈论沁济风俗

杨涛与海珍看完小说,时间已悄然流逝到中午十一点多。两人相伴回到杨涛的出租屋,海珍则走进厨房准备午餐。

这时,杨涛看见房主走进门来。房主是一个五十多岁的中年男子,中等身材,面容略显黝黑。当他终于出现时,直截了当地对杨涛说:“杨涛,你该交房租了,每个月每一间房涨一百元。”

杨涛惊讶地回应道:“你不是说好半年交一次吗?距离交租日期还有两个多月呢!”房主解释道:“那是之前的规定,但现在房源紧张,租房价格大幅上涨,所以改为两个月一交。”

杨涛点点头表示理解,并迅速通过微信将房租转给房主。房主确认收到款项后便转身离去。杨涛望着房主离去的背影,心中不禁感到一阵无奈。

他默默地想,这突然而来的涨价实在令人猝不及防。海珍从厨房走出来,看到杨涛的表情,询问发生了什么事。

杨涛将房主的要求告诉了她。“这也太不合理了吧,怎么能这样随意涨价呢?”海珍愤愤不平地说道。

“我在这里住惯了,主要不想动,需要找房子,来回挪地方。”杨涛说道。

“我们家楼上还有空房,你就搬过去,不用掏钱。”海珍说道。

杨涛叹了口气,“没办法,现在房源紧张,我们只能接受,再说,在你家进出多不自由,你想过没有。你的父母没有意见,你的哥嫂那,哪是天长日久的事。”

两人沉默了一会儿,海珍轻轻握住杨涛的手,“我们一起想办法。也许可以看看其他地方的房子,或者跟房主再商量一下。”

海珍的提议让杨涛感到一丝温暖,但他知道现实往往并不如人意。他们年租房价格一直都很稳定,这次的涨价确实让人有些措手不及。他无奈地摇了摇头,心想这个城市的房价已经高得离谱,而租金也跟着水涨船高。

“要不,我们先去附近找找看有没有合适的房子吧。”吃了饭后,海珍提议道。杨涛点了点头,决定先去寻找其他的住房选择。他们开始在周边地区打听是否有出租的房屋,并与一些中介机构联系,希望能够找到一个价格合理且舒适的住所。

然而,经过一下午的奔波,他们发现周围的房源非常紧张,而且价格都比他们预期的要高出许多。这使得杨涛和海珍感到无比失望和沮丧。

回到家中,杨涛疲惫不堪地坐在沙发上。海珍给他端来了一杯热茶,轻声安慰道:“别灰心,总会有办法的。我们还可以尝试与房主再次协商,看看能否降低租金。”

杨涛点点头,感激地望着海珍,心中默默祈祷着一切都会好起来。他深知,只要自己努力工作,生活总会慢慢变好。然而,对于未来的不确定和对海珍的担心让他的心情依然沉重。

杨涛点点头,心中感到一丝温暖。尽管面临困难,但有海珍在身边,他觉得自己能够面对一切。他深吸一口气,平静地说道:“房租我能出得起,只是希望能便宜一些。我们要去上海,不知道那里的房价有多高。算了,既然已经交了房租,就只能这样了。看来不能等你了,我先走一步。到了上海之后,我会在附近寻找合适的房子。”

他们又聊了一些其他的事情,气氛逐渐缓和下来。杨涛突然想起最近看到的一则新闻,便分享给海珍:“最近看头条,发现很多人都知道怀府八县有一个特别的风俗,那就是结婚前需要查对方的家谱。这可真是有趣啊!其实全国各地都有这个风俗,只是重视轻重罢了。”

海珍好奇地问道:“为什么要查家谱呢?”

杨涛解释道:“这个风俗主要是为了了解对方是否有狐臭。不过,人们通常不会直接说狐臭,而是用‘门事’或‘门头’来指代。其实,这与种族有关。东亚黄种人中大约有85%的人没有腋臭,而白种人和黑种人则大多有腋臭。所以,通过查看家谱,可以避免与有腋臭基因的家族联姻。”

海珍听后不禁感叹道:“原来如此,这真是一种独特的文化传统。”她对这种风俗充满了好奇,并表示希望将来有机会亲身体验一下。

“你是济源的,我是沁阳的,咱们两个地方离得不远,但风俗确相同。订婚之前,最忙的并不是咱俩,而是双方的家长,尤其是女方家长,他们最怕男方家有狐臭。

不过,咱们济源人可从来不说“狐臭”,用的都是“门事”或“门病”这样的词。而且,“门事不清”这个词也从来不只是单纯地指生理上的一种疾病那么简单。它所代表的含义要深远得多——不仅是身体上的狐臭,更是指祖上有人不听从命令,背叛了族群的人家。大概可以理解成叛徒或者汉奸的后代。当然,这并不完全准确,只是为了方便理解。还有些人家,虽然自身并没有狐臭,但仍然会被认为存在所谓的“门事”问题。

据传闻所言:元朝时期,那些来自草原的游牧民族成为了这片土地的新主人。他们的生活方式与汉人截然不同,文化、习惯和语言都有着巨大的差异。这些少数民族统治者想要将这片广袤的土地纳入他们的统治之下,但面对汉族人民的反抗,他们感到束手无策。于是,他们想出了一个令人发指的主意,试图通过强迫汉人与蒙古人通婚来实现所谓的\"民族融合\"。

然而,这种所谓的\"民族融合\"并非出于善意或平等的目的。相反,它是一种残忍而恶劣的手段,旨在削弱汉人的抵抗力量,并将他们彻底融入到蒙古人的统治体系之中。这种行为严重侵犯了汉人的基本权利和尊严,让他们陷入了深深的痛苦和绝望之中。

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汉族人民的婚姻观念非常重要,尤其是对于女子来说,保持贞洁更是至关重要。因此,这种强迫性的通婚政策引发了广泛的不满和抵制。许多汉人家庭宁愿选择自杀或者逃亡,也不愿意接受这种不公正的待遇。这使得蒙古统治者的计划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同时也加剧了民族矛盾和社会动荡。

在这场历史的旋涡中,我们看到了人性的丑恶和权力的滥用。这些蒙古统治者以所谓的\"民族融合\"之名,行剥夺人权之实,给汉族人民带来了无尽的苦难和痛苦。

只可惜,汉民里的头领想出了一个办法来应对这种情况——三天后女方直接回娘家去,过上一个月或者等来了月事之后再接回夫家,这样就能确保不会搞错孩子的爹是谁。如果女方真的在这三天内怀孕了,那这个孩子就必须得死掉,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男方依然愿意迎娶这个女子。

然而,有些女子却觉得这毕竟也是自己身上掉下来的一块肉,舍不得将其弄死。面对这种情况,男方会选择悔婚,并说明悔婚的原因(女方家里有杂种)。随后,所有的人都会团结起来,不再和这户人家通婚。

到了后来,胡人统治者(也就是孩子的亲生父亲)甚至会在这些人家的门上挂上一个类似于“良民证”的东西。而汉民们则将这种人家称为有“门病”。当人们在结婚前打听这家门事时,这户人家往往会摘下那个牌子,而同村的人也常常会回答:“我不知道”人家的门事。可是,一个村里的人又怎么可能不知道呢?

在怀府八县,有两种家庭:一种是门事没问题的;另一种则是门事有问题的。如果你家是门事没问题的,那么你在选择配偶时可以随心所欲,可以选择 A 类家庭或 b 类家庭。然而,一旦你选择了 b 类家庭,那么你的后代在长大后结婚时,就只能选择 b 类家庭了。

关于这种现象,有一种主要的说法与历史背景有关。据说在元朝时期,蒙古族入侵,汉民族的大部分地区遭受了严重的破坏,人民生活苦不堪言。蒙古兵被称为\"鞑子\",他们作恶多端,肆意欺压百姓,剥夺了汉人所有的自由权利。更令人发指的是,汉人家的姑娘出嫁前必须先和\"鞑子\"共度三晚,这一行为被俗称为\"破瓜\"。之后才能与汉人新郎入洞房。

如果怀孕生子,汉人通常会将第一个孩子遗弃甚至杀死,因为他们认为那是\"鞑子\"的后代,而有些妇女不舍得自己的孩子,便生下了这些孩子,于是他们成为了所谓的\"鞑子\",也就是当地人所说的\"臭骨头\"。而“鞑子”也是我们当地人们对于所谓的“臭骨头”的人的另一种叫法。

之后明太祖朱元璋驱逐鞑虏,恢复中华,虽然明朝已经建立,但是汉族人民并没有忘记蒙古人曾经带给他们的苦难和痛苦。这些记忆深深地烙印在他们的心中,让他们难以释怀。

蒙古人被逐出中原后,有一部分蒙人散落在中原各地,为了生存下去,他们不得不改变自己的身份,隐瞒自己的蒙古族血统,并宣称自己是汉人。然而,汉人对这部分人并不信任,坚决不和他们通婚,以保持汉人血统的纯正。

由于当时科技水平有限,无法通过科学手段准确判断一个人的族裔,因此人们想到了一个看似简单却非常有效的方法:利用“门头”这个风俗来拒绝与异族通婚。

所谓的“门头”,就是指男方家族是否清白、有没有犯过罪等情况。如果男方家的门头不清白,女方就会拒绝与之联姻。这种习俗虽然缺乏科学性,但它反映出汉人对蒙古人的警惕心理以及对自身文化的坚守。

尽管这种观念可能存在一些偏见,但它也体现了汉人对于维护自身血统纯洁性的决心。此外,这种观念还影响到了汉人与其他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使得他们之间的隔阂加深。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我们应该摒弃这种片面的观念,尊重每个人的个体差异和背景,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

海珍说道:”上面说过,我国山西,河南,陕西,江苏等地也有这个关于“门头”的陈规陋习,但没有考究全国其他地区是否也存在这种陋习,是否是“五胡乱华”时候流传下来,或者就是元朝蒙古“鞑子”流传下来的,或者还是什么别的说法还有待于考量。”

”其实,我爷爷那辈人能说明白,这个风俗就是蒙古人留下来的,你不记得吗?当时流传着这样一句话:“黄毛杀人八百万,在劫难逃。”这句话原本是用来形容蒙古人的残暴行为,但后来却被人们误传成了“黄巢杀人八百万”。实际上,黄巢虽然杀人很多,但并不是他造成了这么大的灾难。在我们沁阳,有许多元朝时期遭受浩劫的小村庄,这些村庄都留下了历史的证据。

其中一个重要的说法是,伯颜作为元朝的权臣,他提出了屠杀张、王、刘、李、赵五姓汉族人的建议。这一建议反映了元朝对汉族人的极端仇视和压迫。他们认为通过杀光这五个姓氏的汉人,可以消除汉族人“造反”的隐患。这充分显示了元朝对汉族人的不信任和恐惧。这些都被记载在了村史之中,同时也表达了当地人民对刘福通的崇敬之情。\"

“你还记得吗?我们结婚那天晚上,济源半夜才来接新娘。按照传统习俗,这是寡妇再嫁时的仪式,但现在已经是新社会了,寡妇再嫁也会选择在白天。济源之所以保留这样的习俗,是因为过去人们为了防止被蒙古人抢婚,所以将婚礼时间定在了半夜。而现在,虽然时代变了,但还是有一些传统习俗得以保留,比如在十二点之前,新娘子必须下车。”杨涛说道。

海珍点点头,表示自己知道这些风俗习惯,并解释道:“我以前对这种习俗感到好奇,不明白其中的缘由。现在想想,这些传统都是历史文化的一部分,反映了当时的生活背景和社会环境。尽管如今的婚礼形式发生了变化,但这些古老的习俗依然流传下来,成为了地方特色和民族记忆的一部分。”

他们两人都意识到,传统文化的传承不仅仅是一种形式,更是一种精神纽带,让人们感受到家族、地域和民族的凝聚力。即使在现代社会,这些传统仍然有着深远的意义,提醒着人们珍惜历史、尊重文化。

杨涛说完,觉得很累,不再说话,就翻起书来。海珍斜着眼来,才知道那是一本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