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张大川今年六十八,看起来比八十出头的汪春萍都还要显老。

原本是家里顶梁柱的张大川早些年在工地上受了伤,黑心老板没有买保险,原本能保住腿的张大川因为昂贵的医药费无奈选择截肢。

这一下,他从供给者变成了被供给者,强烈的落差让他几次做出寻死的举动。

张强,还有村里不少人都好说歹说,才让他逐渐打消寻死的念头。

张大川的妻子今年六十六岁,一个人种着家里的几亩地,还要负责张大川的饮食起居,他们有一个儿子在外打工,为了多挣一点钱,过年都没回来。

“大川,你要不要给张恒打个电话,让他回村里打工,厂子要招人,我还是能说上几句话的,你们老两口,也好几年都没见到孩子了。”

张强知道,仅仅小学毕业的张恒在外也只能找个工厂打工,一个月存下的钱很少,更别说成家立业了。

若是他能回村子来,既能照顾年迈的父母,又能挣到钱,说不定还能娶个媳妇,完成人生大事。

一听这话,张大川说不心动是假的。

于是在张强的劝说下,张大川的态度松动了,他滑动着张恒给他买的轮椅,移动到床头柜边上,从抽屉里拿出一张被保存完好的纸。

“上面有小恒的电话号码,我们老两口没有手机,支书,得麻烦你给他打个电话过去了,电话费我给你。”

说着话,张大川从兜里掏了掏,掏出两张一块钱出来,这是张菊怕他要买什么东西,留给他的。

张强摆了摆手,没收张大川的钱。

“你忘了?现在打语音电话不要钱,你这钱留着以后给孙子孙女买糖吃吧。”

“好好好,”张大川脸上的笑容更加真切,“现在就给小恒打电话吧,也不知道这孩子最近过得怎么样?”

漫长的等待铃声后,一个有些稚嫩的声音响起。

“喂?”

张大川拿着手机的手微微颤抖。

“小恒啊。”

此时,一个穿着黄色马甲,刚送完外卖的年轻人有些不敢置信。

“爸?你怎么想起给我打电话了?”

父子俩寒暄几句后,张强就接过电话,和张恒说起正事来。

听到村子里要建厂,张恒有些开心,只是当张强说让他回来厂子里上班后,张恒有几分迟疑。

他现在在城里送外卖,除去每个月的房租,水电气,还有吃饭的钱,差不多能攒下三千多块。

按照支书的说法,在村里的厂子里上班,人家给开两千七八一个月,其实和自己能存到手的钱差不太多。

但张恒自己也是在厂里上过班的人,知道厂子的规矩,每天要按时上下班,流水线作业,没有任何自由。

不然,他也不会选择跑外卖而不是在厂里打工。

张恒也不想欺骗支书,便把自己的难处告诉了张强。

一听这话,张强就笑了。

“小恒啊,咱村里的厂子和外面的可不一样。”

张强这几天了解到不少木炭厂的信息,这下子总算是有地方说了。

“咱们这厂子啊,轻松,就把那些野草啊,木头啊啥的,先放到粉碎机里给它搅碎,然后放到炉子里,等上个八个,十个小时的,就变成粉末了,再加上一些药剂,就能得到木炭。”

“最多就是些力气活,其他时间玩手机,吹牛,休息都行,只要别影响生产,而且人家说,咱们是三班倒,按时下班。”

张恒是越听越心动,虽然工钱少了些,但这活是真轻松啊。

钱多事少离家近,这份工就占了两条。

想到自己也两年没回过家了,家里所有的事务都由他妈一人操心,张恒咬咬牙,决定回去。

反正实在不行,他再回来送外卖就是。

张强朝张大川点点头,示意他一切都搞定。

张大川也长舒一口气,脸上露出笑容。

这短短几天,他笑的次数比前几年加起来都多。

正如同张强之前劝他的那样,日子啊,总不能一直糟糕,说不定过着过着就好了起来呢。

“我得和老婆子说,把小恒的那间屋子收拾好,正好发了新被子,晒晒太阳就给他铺上,等他回来就能睡上新被子了。”

张强见张大川一家搞定,便前往下一家。

厂子前期招六个人,他给张扬留了一个,他们家关系和江姜最好,剩下的五个,他有几分私心,给自家儿子留了一个,其他几个岗位,便紧着村里条件最困难的家庭来。

他跑了几家,没有人拒绝这一份近乎于送钱的工作。

李月一家,她丈夫死的早,一个人拉扯着三个孩子,一份工作能大大改善他们家的生活。

老张头,原名张章,他家儿子小时候发烧,大人忙农活,没注意到,等连夜送到镇上医院时,都烧得神志不清了,直到现在长大了还有些傻乎乎的。

王金,他们家倒是没什么太悲惨的事,不过他们家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双方父母,有八个老人需要赡养,张强便也算了他一份。

还有一个名额,张强留给了周涛和周小霞两兄妹,让他们轮流来上工。

这两兄妹刚上高中,现在联邦实行的是九年义务教育,从高中开始,他们就要缴纳学费和各种学杂费,家里困难,都打算只供一人读书了。

两个孩子都满了十六岁,若是半工半读,那说不定都能读出来。

至于两个孩子的父母,张强摇了摇头。

母亲跟人跑了,父亲呢,早就不知道在哪儿混迹去了,根本不管孩子,家里两个老人,也不适合在厂里干活。

江姜也没想到,她只是找个借口,以建厂的名义修建庇护所,顺便再囤点木炭,为了即将到来的寒潮做准备。

十年,几十万的投资,就改变了整个村子。

此时的她,正巧遇见了一件烦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