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男子职业学院同样为大楚培养出了许多优秀人才,填补了各行各业尖端人才的空缺,让大楚多方面的发展水平得到了显着提升。

其中影响最大的,当属建筑行业,若干年后,由男子职业学院毕业的建筑系学子组建的建筑队,分散在了全国各地,为大楚的房屋、桥梁等建筑历史画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和职业学院比起来,科举学院所取得的成绩丝毫不显逊色。

林初一所编写出来的教材,是很有针对性的,且考试频繁,科举学院的学子们做过的题目数量,远超其他州城的学子。

考试对科举学院的学子们来说,已算是家常便饭了。

大楚的会试每隔三年举行一次,这可是举国瞩目的盛事,只有那些已经获得举人功名的才子,才有资格报考这场位于京都的会试。

每次进京报名参加会试的举人,足足有数万人之多,然而,会试却只会从这些众多举子中挑选出最顶尖的前一百名。毫不夸张地说,科举考试就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

林初一创立科举学院的那一年,恰好赶上了会试的年份。那时,科举学院刚刚成立不久,学生们尚未接受过系统的教育培训,没有一个人取得举人的功名,自然也就无法安排他们前往京城应考。

本来,三州之地的文化氛围就相对不够浓厚,每年产生的举人数量也较为有限。而且,从这些地方选拔出来的举人,其自身的学问水平与其他州城的举人相比,确实要略逊一筹。

因此,每当会试来临的前一年左右,那些有志于更上一层楼的三州举人便会早早动身,踏上赴京赶考之路。

之所以提前这么久,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来可以提前订到好位置,不用担心去晚了,没有地方住,二来也可以参加各种京都里的各种诗会、书会,与进京赶考的其他学子交流学习,共同进步。

当然,这种情况只属于少数有钱人家的举人,家境不好的举人是供应不起京都的高额花销的。

手头拮据的举人多数会在会试前两三个月出发,等他们赶到京都,再适应一下当地的气候环境,就要立刻投入到紧张严肃的考试当中。

但无论是贫穷还是富裕,三州之地的举人,在历届的会试考试里,都不曾取得过什么亮眼的成绩。

那一届也是如此,根据相关数据统计,当时来自三州之地的三百二十七名举人前往京都参加会试。然而,会试成绩公布后,只有一人金榜题名,但排名却处于榜单的末尾,未能在殿试中取得出色的成绩。

当林初一得知那届科举考试的结果时,并没有表现出太多惊讶,她依旧按照原定计划有序地推进着科举学院的人才培养计划。

经过两年的科举学院教学,三州之地涌现出了众多新晋升的童生和秀才。科举学院因其卓越的教育成果在三州之地声名远扬。

随着名气的提升,越来越多的学子选择进入科举学院接受系统的学习,其中不乏往届举人。而林初一创办的会试班也终于正式投入使用。

只要能够顺利通过会试并登上榜单,就意味着这些举人的身份将从举人转变为贡士。完成殿试后,即使成绩再差,他们也至少能获得一个同进士的功名。

如果一切顺利的话,那么他们获取功名后,会在吏部的安排之下摇身一变,成为一方父母官。

到那个时候,他们就可以彻底摆脱平民身份,完成从民到官的华丽转变,其社会地位跟着水涨船高。

即便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小官,那也是官,同样需要担负起管理属地百姓的责任。

林初一深知,若是任由此类人成长起来,那么未来的朝堂之上必然会多出许多只知夸夸其谈、纸上谈兵,却对民间疾苦毫不了解的昏聩之辈。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她毅然决定在科举学院每周的固定学习课程之中,额外增加几节社会实践课。

如此一来,这些举人便能够走进寻常百姓家,亲身感受普通民众生活的不易之处。

这不仅有助于增强他们内心深处的责任感,同时还能极大地丰富他们的社会阅历,令他们所撰写的文章更具真实感和说服力,从而提升自身的竞争力。

为了减轻举子们的经济负担,林初一从府衙的库房中调拨出一大笔银子,专门用来雇佣路路通的运输队伍。

举人学员们只需缴纳一小部分路费,就能够加入这支由官府雇佣的运输队。这支队伍将负责护送他们安全抵达京都参加科考。

如此一来,不仅能够确保考生们的人身安全,还能让他们全程乘坐舒适的马车出行,从而节省了赶考途中所需的大量银钱和宝贵时间。

长公主殿下如此设身处地地为举子们着想,举子们心中的感激之情无以言表,只能更加努力回报这份优待。

自科举学院创立以来,首次会试便取得了卓越的成绩。在参与考试的十六位学子中,竟有一半人成功登上了会试前百的榜单。

而在接下来的殿试中,上榜的八位贡士更是表现出色。他们在百位贡士之中,以沉稳的心态脱颖而出,凭借着平日里的观察积累以及扎实的学习基础,他们稳定发挥,交出了令他们自己满意的答卷。

经过漫长等待,最终殿试成绩终于公布出来。令人惊喜不已的是,他们每个人的成绩排名相比之前贡士考试有显着提升,其中最为突出的一人更是成了一匹黑马,一路从三十六位狂飙至第五位!

殿试中脱颖而出者会被分为三甲,前三名列为一甲,依次为状元、榜眼和探花,第四名到第十八名则属于二甲范畴,剩下的第十九名到第一百名均归为三甲之列。

换句话说,这位学子成功考取了二甲第二名的优异成绩,其余几位同乡即便稍逊一筹,但最差也取得了三甲第十名的佳绩。

如此一来,此次科举考试便创下了三州之地历届以来最佳纪录,消息一经传回,科举学院声名鹊起,更上一层楼。

这次无需林初一再苦心费力地宣传,三州之地的众多举人纷纷主动携带礼品和钱财前往科举学院,希望可以进入科举学院深造。

林初一来者不拒,让科举学院的负责人按流程办事,考试通过后,收取该收的学费,安排举人老爷们正式入学。

由于报名人数的增多,会试班由最开始的一个班,渐渐拓展成了两个班,三个班……

三年后,新一届会试到来的前三个月,三州之地的科举学院再次召集想要进京赶考的举人学子,打算一并送他们入京,这一回,报名的举人人数高达一百八十三人。

路路通的队伍一路安全的将这批举人老爷送到京都安置妥当之后没多久,会试考试便如约而至。

休息得当的三州学子们同其他州城的学子共同踏进考场,几天的考试结束后,学子们从考场鱼贯而出,回到各自的休息点,等待放榜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