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乐文小说 > 都市言情 > 重生了,还是个北电高职生 > 第73章 开机试戏严而高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几人回国直接去了魔都。

陈熙要和对方谈电视剧合作细节,黄潇趁机休息两天。

直接回京城他可对付不了邢薇薇。

他也不想见老二老五,本来说好的是继续注资的,但这次韩国之行非但没拿到钱,反而要继续投入,先让他俩暂时顶一顶吧。

回京后黄潇径直去了片场。

陆扬正和香江工作人员正在试拍。

既为了研究画面构图,也为了锻炼群演的镜头感。

特约群演卖菜卖得有模有样,向陆扬一打听,这些群演竟然大多是对面菜市场的。

闻知这里要招菜贩群演,竟然踊跃参与。

既不耽误生意,还能参与拍电影,这么有意思的事情,怎么能错过。

为了工作方便,这次剧组在附近包了两层偏向经济型的酒店,香江工作人员都住了进去。

整个拍摄期间,黄潇也会一直住在酒店,毕竟是在南城,离北边山庄有点远,差不多跨越整个京城南北了。

曾骊不在片场,据陆扬说,她现在杀鱼已经毕业了,现在正在体验其它的职业。

从韩国回来后,黄潇就一直待在片场了。

八月初一,秋高气爽。

上午十点,南城片场。

今日开机,低调如常。

黄潇和几个主演配角,加上吴丝远和韩总,也有几个闻风而来的记者。

主演:曾骊、张家益、关小妹。

配角:秦皓、谭卓、陈斯尘

电影最难拍的是动物和小孩,因为很难和二者进行有效的沟通。

小演员太难找了,关小妹毕竟合作过,年龄也合适,那就是她了。

张怿、段亦红没来,他俩属于客串,就是跑龙套。

陈斯尘本来也是客串,但他混进了剧组打杂,挂名副导演了。

仪式很简单,黄潇一句开机大吉之后,掀开摄像机上的红布,礼成。

韩总、吴丝远和三位主演都接受了记者的简单问答。

这次来的记者都很规矩,言词正常,没有搞东搞西。

最后大家合影,就算结束了。

整个开机前后加起来也就一个小时。

黄潇要的就是这个效率。

一个开机仪式搞那么多花哨干嘛,又不能提升票房,他这部电影也没有供吃瓜群众感兴趣的瓜。

然后开拍。

第一场戏是女主卖鱼的戏份。

造景搭灯,这些在开机仪式之前已经准备完毕。

香江人的效率确实高,也敬业,天刚亮就来片场做各种准备工作了。

演员没有立即上阵,先上的是光替。

黄潇一看竟然是赵小刀,这让他有点惊讶了。

小刀和他打了招呼,据她说是陈熙把她塞进来的,在外面跑龙套,倒不如到自己公司剧组里来学习。

黄潇点点头,鼓励她多看多听。

小刀在那配合着做各种动作以验证光线是否达到画面要求。

黄潇叫她过来道:“你不要表演,只要配合动作就可以了。

光替就是个工具人,要你站就站,要你低头就低头,要你弯腰你弯腰就行了”

小刀睁着大眼睛点点头,似乎有点失望。

她也是想借此机会展现一下自己的演技的。

但是你一个光替工具人真的是想多了。

黄潇这次的态度和上一部戏不同。

上一部演员和场景达到七十分就过了。

这次,他要求必须达到他自己心目中的九十五分以上。

冲奖的片子,你自己不认真,还想得奖,那就是异想天开了。

黄潇把摄像师、灯光和道具师傅叫过来道:“这场戏我的想法是利用堆积的菜构成一个四方形的框。

女主被框在里面,构建一个压抑的画面。

但我希望女主蹲下杀鱼的时候,她的脸和身体一半在黑暗里,一半在光线里。

在女主卖鱼的时候镜头保持水平,人物近景,但背景不能虚化。

当女主杀鱼的时候,镜头高空垂直,由上慢慢向下。然后四十五度斜下俯拍。

掌镜师傅特别注意,在整个运镜过程中,我希望镜头在对准女主的时候有轻微的摇晃。

这是为了体现女主内心的焦躁,以及她对自己命运的迷茫和不确定性。”

先试了试镜,但光线没有达到黄潇的要求。

黄潇:“菜摊后面的菜再堆高一点,把光线完全挡住。

打到女主的光线太强了,再弱一点。”

就这样,这场戏景的调整就用了一个小时。

小刀也在那当了一个小时的工具人。

她一开始还紧张得出汗了,后来慢慢冷静了下来,应该明白了自己的定位。

终于灯光和景都达到了画面要求,曾骊出来熟悉了一下走位。

这个时候就体现出光替的重要性了。

光替为演员省去了大量的耗时工作,让演员专心沉浸到角色情绪中,以免分散不必要的精力。

这不是演员耍大牌,这是剧组为了提高效率的措施。

专业的演员在表演时几乎是想方设法在调动自己的情绪,这是非常耗费精力和体力的。

想想我们普通人,在情绪大起大落之后,是不是会感到身心俱疲?

这还只是我们普通人情绪的自然触发。

演员可是要自我去触发这些情绪并且还要控制这些情绪,其困难可想而知。

当然,那些不专业的演员就不在此之列。

黄潇对曾骊道:“我们先试拍几条,你先不要投入太多,我们和剧组先磨合一下。”

曾骊秒懂。

开拍时,果然出问题了。

主要是黄潇要求的那种镜头晃动总是达不到要求。

这种镜头采用的是手持拍摄,掌镜师傅的呼吸、走位、镜头的运动,都会影响晃动的效果。

就试拍了几条,掌镜的高师傅已经满头大汗,摄影机也很重的。

高师傅也四十多岁了,常年的颠倒片场工作,两鬓已是斑白。

黄潇关心问道:“要不我们先休息几分钟?”

高师傅摇摇头:“没事,我喝口水就可以了,还没有这么不中用,一定会达到导演要求的。”

说的还是粤语,经过翻译,黄潇颔首点头。

他也不再劝,在磨合阶段,他也要建立起自己在片场的权威。

黄潇也不急,这部电影他表现出了极强的耐心,因为他打定主意要磨镜头了。

十遍不过那就二十遍,二十遍不过那就三十遍,没有上限。

又试拍了十多遍,高师傅的摇晃终于达到要求。

但一上午就这么过去了,这场戏还是没有拿下。

黄潇依然平静,保持着耐心,甚至已经做好了这场戏拍一天的打算。

在这么多试拍的过程中,剧组变得越来越安静,大家没想到导演要求这么高。